精彩小说尽在创世书坊!手机版

创世书坊 > > 普贤行愿:一位菩萨的证道之路阿贤苏曼免费小说完结_最新完本小说推荐普贤行愿:一位菩萨的证道之路(阿贤苏曼)

普贤行愿:一位菩萨的证道之路阿贤苏曼免费小说完结_最新完本小说推荐普贤行愿:一位菩萨的证道之路(阿贤苏曼)

一笑三千 著

奇幻玄幻完结

小说《普贤行愿:一位菩萨的证道之路》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,是“一笑三千”大大的倾心之作,小说以主人公阿贤苏曼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,精选内容:本书是一部以佛教普贤菩萨为主角的长篇神话小说,讲述了普贤从发心修行到成就菩萨道的完整历程。小说以《华严经·普贤行愿品》《法华经》等佛教经典为基础,融入丰富的想象力和人性描写,展现了一位修行者如何通过坚定不移的行愿,最终证得无上菩提。 故事从普贤前世作为凡人修行者开始,描述他在多生多劫中的修行经历,如何发起广大的菩提心,以及如何在诸佛指导下逐步圆满十大行愿。小说将呈现普贤菩萨与文殊、观音、地藏等诸大菩萨的互动,以及他如何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,最后展现华藏世界的庄严景象。 本书不仅是一部神话传记,更是一部关于愿力、修行与慈悲的启示录,通过普贤菩萨的故事,向读者展示佛教修行者的理想境界和修行路径。

主角:阿贤,苏曼   更新:2025-10-02 12:45:24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雨季过后,妙光城迎来了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。

苏曼那长者的慈善基金在阿贤和普玛的努力下重新启动,取名为“妙光慈济会”。

他们在城东设立了一个简易的诊疗处,由普玛和几位她从王舍城请来的医师朋友负责义诊;同时在城西开辟了一个技能培训坊,教授编织、陶艺、木工等手艺。

然而运作不久,问题接踵而至。

一天傍晚,阿贤和普玛在慈济会的院子里清点物资,两人都面露忧色。

“药材消耗比预期快得多,”普玛翻看着账本,“特别是治疗发热和咳嗽的草药,几乎每天都要补充。”

阿贤也叹气道:“技能培训坊那边,来学习的人很多,但学成后能找到工作的却很少。

拉贾老爷虽然答应雇佣我们培训的人,但要求太高,通过考核的没几个。”

最让他们头疼的是,城中一些保守的婆罗门祭司开始公开批评慈济会,认为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社会阶层界限,甚至有人散播谣言,说慈济会是为了招募信徒而伪装慈善。

普玛沮丧地坐下:“我们只是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为什么这么难?”

阿贤望着天边渐落的夕阳,忽然想起金光如来的话语:“菩提路上多诸障碍,当以愿力为铠,以精进为剑,以智慧为目,以慈悲为心。”

他转身对普玛说:“也许我们缺少的是智慧。

有慈悲心但无智慧,就像有船无桨,难以到达彼岸。”

“但智慧从哪里来呢?”

普玛问。

阿贤沉思片刻:“苏曼那长者曾说,北方清凉山中有位智慧尊者,能解众生迷惑。

我打算前去请教。”

普玛惊讶道:“清凉山离这里要走七天路程!

而且山路险峻,你一个人去太危险了。”

“有时为了寻求真理,必须冒险。”

阿贤语气坚定。

三日后,阿贤准备好行装,告别父母和普玛,独自向北而行。

沿途他经过数个村庄,每处都停留帮助当地人解决困难,同时询问前往清凉山的路径。

走到第五天,阿贤进入了一片茂密的森林。

根据村民指引,穿过这片森林就能到达清凉山脚下。

但林中小路错综复杂,不久他便迷失了方向。

天色渐暗,阿贤又累又饿,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。

他有些沮丧,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太冲动。

就在这时,他听到林中传来一阵奇妙的诵经声,清澈悦耳,仿佛能穿透人心。

循声而去,阿贤发现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坐在林间空地上,面前生着一小堆篝火。

修行者看上去不到二十岁,容貌清秀,眼神明亮如星,穿着简单的僧袍,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庄严气质。

“迷路了吗,年轻人?”

修行者微笑着问,声音柔和却有力。

阿贤恭敬行礼:“是的,尊者。

我本想前往清凉山求见智慧尊者,却在林中迷失了方向。”

年轻修行者示意阿贤坐下:“清凉山还很远,今夜不妨在此休息。

分享我的食物吧,虽然简单,但足以充饥。”

他拿出一些野果和干粮分给阿贤。

阿贤感激地接过,发现这些简单的食物异常美味,吃后疲惫顿消,心神清明。

“你为什么想见智慧尊者?”

年轻修行者问。

阿贤详细讲述了慈济会遇到的困难和自己寻求智慧的愿望。

年轻修行者静静听着,不时点头。

听完后,他说:“你遇到的这些问题,其实都源于一个根本原因。”

“什么原因?”

阿贤急切地问。

“执着于‘我’和‘我所’。”

年轻修行者拿起一根树枝,在土地上画了一个圈,“你看,无论是求助者还是施助者,都执着于有一个实在的‘我’在帮助实在的‘他’。

这种执着会产生期待——期待感恩,期待回报,期待成功。

当期待落空,烦恼就产生了。”

阿贤若有所悟:“您的意思是,我们应该不执着于帮助他人的结果?”

“不仅如此,”年轻修行者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,“更要看清‘能帮’、‘所帮’、‘帮助’三者本质皆空。

如幻如化,如梦如泡。

这样才能在行慈悲时心无挂碍,不畏困难,不惧诽谤。”

阿贤陷入沉思。

这些话比他以往听过的任何教法都要深邃,首接指向他内心的困惑。

年轻修行者继续说:“你说那些婆罗门批评你们打破社会阶层,但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执着于阶级的虚妄分别?

佛陀说过,众生平等,皆有佛性。

河水入海,咸同一味;众生悟道,无二无别。”

“可是现实中,人们确实有贫富智愚的差别啊。”

阿贤质疑道。

“差别是表象,平等是本质。”

年轻修行者微笑,“就像海浪有高低大小,但全是水一样。

智慧就是能同时看到差别相与平等性,不偏于任何一边。”

两人就这样交谈到深夜。

年轻修行者解答了阿贤心中积压的许多疑问,不仅关于慈善工作,更关于生命和修行的本质。

阿贤感觉自己的心扉被一重重打开,见识到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。

最让阿贤惊讶的是,这位年轻修行者不仅精通佛法,还对医术、工巧、天文、地理等世间学问无所不知。

他教阿贤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药材资源,如何根据当地人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课程,甚至如何与不同阶层的人沟通交流。

黎明时分,阿贤终于忍不住问:“尊者,您如此博学多智,一定就是清凉山的智慧尊者吧?”

年轻修行者哈哈大笑:“我只是一个游方行者而己。

不过,你要找的智慧,不在清凉山,而在你自己心中。”

他站起身,指向东方渐白的天空:“看,天亮了。

我该走了。”

阿贤急忙问:“我还不知道您的名字!”

年轻修行者转身微笑:“名字只是假名施设。

如果你需要一个称呼,可以叫我‘妙吉祥’。”

阿贤怔在原地——他曾在经典中读过,“妙吉祥”是文殊菩萨的另一个名号!

他急忙伏地礼拜,抬头时,只见林中空无一人,只有那堆篝火余烬尚温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莲香气。

阿贤心中既震撼又喜悦。

他明白自己真的遇到了文殊菩萨化现的修行者,得到了智慧的启迪。

根据记忆,阿贤很快找到了出林的路。

他不再前往清凉山,而是首接返回妙光城。

一路上,他反复思考文殊菩萨的开示,心中渐渐形成了新的计划。

回到妙光城,阿贤立即找到普玛和苏曼那长者,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领悟。

“所以我们不应该执着于‘我们在帮助别人’的概念?”

普玛疑惑地问。

阿贤点头:“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尽力帮助,又不执着于帮助者的形象,不期待特定的结果。

就像太阳普照万物,不求回报;雨水滋润大地,没有分别。”

他们重新规划了慈济会的运作方式:不再简单给予帮助,而是创造机会让人们自助互助;不再强调施与受的关系,而是建立共同体意识;不仅提供物质帮助,更开设佛法讲座,帮助人们从内心减少烦恼。

阿贤还主动拜访了那些批评慈济会的婆罗门祭司。

令人惊讶的是,他不再与他们争论对错,而是虚心请教传统经典中关于慈悲的内容。

慢慢地,一些祭司的态度开始软化,甚至有人主动提供帮助。

一个月后,慈济会的运作明显改善。

药材使用更有效率,培训坊的课程更实用,甚至拉贾老爷也放松了雇佣标准,一次性接收了十位培训合格的人。

更神奇的是,阿贤在处理事务时总能冒出创新而有效的想法,仿佛有无形的智慧在指引他。

普玛开玩笑说:“你去了一趟森林,好像换了个人似的。”

只有阿贤知道,那是文殊菩萨赐予的智慧种子在他心中发芽生长。

一天夜晚,阿贤在梦中又见到那位年轻修行者。

这次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剑和般若经,对他开示道:“善男子,你己初步领会方便智慧。

但要知道,我所传授的不仅是世间智慧,更是出世间般若。

将来你当以此智慧,广行十大愿王,利益无量众生。”

阿贤醒来后,心中充满法喜。

他在窗前静坐到天明,思考着“十大愿王”的含义。

虽然还不完全明白,但他知道这与他未来的道路密切相关。

第二天,阿贤在慈济会门口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包裹。

打开一看,里面是一本手抄的《文殊师利发愿经》,扉页上写着一行清秀的字迹:“初遇文殊启智慧,十大愿王渐开启。”

阿贤会心一笑,知道这是菩萨的又一次点拨。

他轻轻抚摸经书,默默发愿:“愿我能以智慧引导慈悲,以慈悲实践智慧,真正利益一切众生。”

清凉山不必远求,智慧己在心中。

而这条菩提路,才刚刚开始展现它的广阔与深远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